2012年同等學力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綜合考試已經結束了,為了方便考生對同等學力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綜合考點有所了解,把握歷年同等學力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綜合統考真題命題規律,在職研究生老師為大家整理了2012年同等學力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綜合統考真題,希望對大家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統考有所幫助,祝大家早日通過同等學力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綜合考試。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 1 分,共 16 分)
1.數據 88,85,89,87 的極差是 。
A.1 B.2
C.3 D.4
2.按地理區域劃片所進行的區域抽樣,其抽樣方法屬于 。
A.簡單隨機抽樣 B.等距抽樣
C.分層抽樣 D.整群抽樣
3.《科學管理原理》的作者是 。
A.法約爾(Henri Fayol) B.梅奧(E. Mayo)
C.泰羅(Frederick Taylor) D.韋伯(Max Weber)
4.一位擁有院士頭銜的大學校長常常比非院士校長在大學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院士
校長較之非院士校長擁有的獨特非權力影響力是 。
A.感召權 B.專長權
C.資歷權 D.品格權
5.最能就企業相關的“我們是誰?我們在干什么?”兩個問題給出清晰回答的是 。
A.企業的使命 B.企業的愿景
C.企業的理念 D.企業的精神
6.以下不屬于 ...波特關于行業競爭分析五種力量模型中的力量之一的是 。
A.新進入者 B.替代品生產者
C.當前競爭對手 D.政府
7.在企業價值鏈分析中,以下活動中屬于輔助價值活動的是 。
A.生產制造 B.營銷及售后服務
C.內部物流 D.人力資源管理
8.受鐵礦石貿易價格不斷上漲的影響,一家原本專注于鋼鐵冶煉的公司準備在全球范
圍內收購多家鐵礦石采掘企業,這一戰略是 。
A.前向一體化戰略 B.后向一體化戰略
C.橫向一體化戰略 D.水平一體化戰略
9.一家公司原本僅做石油冶煉業務,后來又進入了石油開采和成品油批發零售業務領
域,結果帶來了石油冶煉業務成本的下降,這種情形屬于 。
A.規模經濟效應 B.范圍經濟效應
C.經驗曲線效應 D.邊際效應
10.考慮到自身在市場意識和人員隊伍方面的不足,X 傳統報社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 Y
報社談判后形成如下共識:X 報社出資收購 Y 報社獨資的 Z 報社 50%的股權,從而
使 Z 報社的股權結構變為 X 報社與 Y 報社各占 50%,且 X 與 Y 雙方共同經營 Z 報社,
X 報社的這一戰略行動是 。
A.自我發展 B.兼并收購
C.戰略聯盟 D.重組
11.當產品缺乏彈性時,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應 。
A.增加產量 B.減少產量
C.不改變產量 D.降低價格
12.完全競爭市場的短期均衡條件是 。
A.P=AC B.P=AR
C.MR=AC D.P=MC
13.完全競爭市場的廠商短期供給曲線是指 。
A.AVC>MC 中的那部分 AVC 曲線
B.AC>MC 中的那部分 AC 曲線
C.MC≥AVC 中的那部分 MC 曲線
D.MC≥AC 中的那部分 MC 曲線
14.當壟斷競爭廠商處于短期均衡時 。
A.廠商一定能獲得超額利潤
B.廠商一定不能獲得超額利潤
C.只能得到正常利潤
D.利潤不確定
15.若消費函數為 c=a+by,a>0,b>0,那么,平均消費傾向 邊際消費傾向。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約等于
16.IS 曲線右上方,LM 曲線右下方的組合區域表示 。
A.產品供大于求、貨幣供大于求
B.產品供大于求、貨幣供小于求
C.產品供小于求、貨幣供大于求
D.產品供小于求、貨幣供小于求
二、簡答題(每小題 3 分,共 30 分)
1.進行點估計時,估計量的三個評價標準各是什么?在估計總體方差時用下面哪個估
計量好?為什么?
2.管理者應該具備哪三種基本技能?
3.現代組織中實際采用并占主導地位的典型組織結構有哪幾種類型?
4.正式溝通渠道有哪些?
5.對于進入衰退期的產品,企業應該采用怎樣的策略?
4
6.在制定戰略過程中,分析競爭對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7.并購戰略主要包括哪三種類型?
8.四部門經濟中總需求和總供給的恒等式是什么?
9.卡特爾是怎么形成的?
10.簡述通貨膨脹的再分配效應。
三、分析計算題(共 3 小題,共 34 分,要求寫出計算公式并算出結果)
1.(15 分)在對出租車乘客乘車里程的調查中,抽查了容量為 256 的隨機樣本,得到
樣本均值為 5.32 km,樣本標準差為 1.56 km,請確定乘車里程均值的 95%置信區間
(計算結果保留 2 位小數即可);在前面估計中,用到了統計學中的哪一個重要定理?
(Z0.025=1.96)
2.(9 分)某公司準備赴 E、F 和 G 三個國家進行投資。不同國家的投資環境存在著好、
一般和不好三種不同情形。同樣一筆投資,未來五年間在三個不同國家可能產生不
同的收益(如下表)。請你依據遺憾準則幫助該公司選擇前往投資的國家。
投資于 E、F、G 三個國家的預期收益表 單位:萬元
E 國 F 國 G 國
投資環境好 9000 7500 8500
投資環境一般 5000 4000 6000
投資環境不好 3000 1000 3000
3.(10 分)假設一個只有家庭和企業的二部門經濟中,消費 c=100+0.5y,投資 i=150-3r,
貨幣供給 m=150,貨幣需求 L=0.5y-2r(單位:億美元)。
(1)求 IS 和 LM 曲線。
(2)求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四、案例分析(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
案例 1(10 分)
S 公司是國內一家知名的化工企業。自創業以來,S 公司蓬勃發展,年銷售額在 2009
年一舉突破了 50 億元大關。這一業績令公司吳董事長倍受鼓舞,他在 2010 年初的工作會議
上向全體員工提出:新的一年要實現收入翻番,銷售額一舉突破百億元大關。然而,這一年
的運行結果是,公司年收入達到 70 億元。不過,吳董事長仍然信心百倍,他在 2011 年初再
次提出要實現年銷售收入 100 億元的目標。然而,年終結果還是不理想,全年收入只有 75
億元。吳董事長受到震動,他決心在 2012 年一定讓公司實現這一目標。于是,他請來國內
知名的 C 管理咨詢公司幫他出謀劃策。
C 管理咨詢公司專門組建了工作小組,在 S 公司內部開展了一系列訪談,他們希望了解
S 公司在實現這一目標中的真實情況。以下是一些受訪者的反映。
一位業務部門負責人說:“董事長提出的目標非常宏偉,我們也很激動,但確實有點高,
5
這兩年大伙都非常努力。”
不過,一位銷售骨干并不這樣認為,他以為:“第一年,員工都很努力,不過,第一年
的結果出來之后,大家都有點失落。特別是,公司的年終獎和這一目標掛鉤,目標沒有實現,
90%的員工都沒有拿到年終獎,盡管公司的獲利水平還是很可觀的。第二年,大家的認識發
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些員工就沒有那么拼了。”
一位員工甚至認為:“老板提出這樣的目標時,就根本沒想著實現,只是希望目標高一
點,即使達不到,也會好很多。還有,銷售收入目標是沒達到,但公司因不需要支付大筆年
終獎金而節省了一大筆錢。說不定,老板從一開始就這樣考慮。”
還有員工認為:“以往兩年基本都是定目標、喊口號,可具體如何實現沒有清晰的思路。
公司總部根據董事長確定的總目標,按以往的業績比例劃分給了公司各個業務部門,之后就
沒人管了,怎么完成?公司準備在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什么樣的支持?這些問題好
像從來沒有一個清晰的說法。只是到了年終的時候算總賬,批評大家沒有完成年初的任務。”
在做了一系列的訪談之后,C 公司的工作小組準備以目標管理的原理為指導,向吳董事
長提出他們的診斷意見,以便為下一步提出改進方案奠定基礎。
如果你是 C 公司工作小組負責人,你認為 S 公司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案例 2(10 分)
歲末年初的一天,A 公司的王總經理正在會議室召集高管團隊進行年終總結并商討“十
二五”戰略規劃落實事宜。在過去幾個月間,經過戰略規劃小組的緊張工作,公司的戰略規
劃方案終于形成:公司要在未來五年間走差異化戰略之路,依靠知識、技術和優質的服務謀
求在國內行業市場中的領先地位。
A 公司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成長起來的一家傳統民營專用機械制造企業。創業之初,公司
依靠從國有大型企業中引進的幾位離退休高級工程師所掌握的技術,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
靈活、負擔輕的優勢,以“同類產品國內市場最低價”的策略在行業內站穩了腳跟,獲得了
快速增長。為了確保在絕對低價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獲得利潤,多年來公司特別強調厲行節約
和降低成本。在對部門員工的考核中,除了業務量之外,成本節約長期以來一直是一項重要
的考核指標。而且,每年年終大會上,公司都要對評選產生的成本節約能手頒發獎狀,并給
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在產品選型上,公司只生產技術已經成熟的產品。有鑒于此,公司
不需要在產品和技術開發方面投入任何資金。公司內部有兩個工藝科,附屬于生產部門,主
要從事制圖工作,輔助研究如何從工藝改進的角度出發降低成本。盡管公司只是生產技術成
熟的中低端產品,不過,伴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公司全體員工的拼搏,公司在 20 多
年間仍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年銷售額過 20 億元的設備制造企業。然而,近年來,
公司高管發現,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率顯著下降,公司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向利
潤空間豐厚的高端產品領域拓展業務,走差異化戰略之路。
在未來的數年間,公司如何調整才能確保上述戰略的落實呢?想到這里,主持會議的王
總陷入了深思之中。
如果你是王總,你準備提出怎樣的戰略實施方案呢?
以上就是為大家整理的2012年同等學力申碩考試真題,希望對大家通過申碩考試有所幫助,再次祝大家早日通過申碩管理科學與工程綜合考試,如果有什么問題,都可以咨詢在線老師,我們將及時為你解答各種在職研究生問題。